媒体观点
“高考加分”危机源于暗箱操作
“高考加分”作为一项制度,初衷是鼓励学生学有专长,但时常出现的“特长生不特长”现象,让人们对此初衷产生了“陌生感”。
一项制度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不足为奇,也并非只有“除之而后快”。“高考加分”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可以通过改进执行来解决,最好的办法便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否则,即便取消了某些加分项目,也无法保证保留下来的项目不成为以权谋私的工具。进一步讲,即便加分完全合理,也可能受到群众质疑。因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不能越俎代庖的。
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副区长、银行行长、财政局副局长、交警支队科长、教育局科长、中学党委书记等,其余6名是教师子女。“高考加分”事件一曝光,立即引来诸多质疑。(新华网)
感恩教育不能变成“感恩包袱”
应该说,一份份“亲情账单”对小学生们是一个“震撼”,让他们懂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以及为之付出巨大的精神与物质投资,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从小就进行感恩教育,十分必要。但是,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讲,感恩教育要有“小学生版本”,贴近他们的心理、生理,千万不能让感恩成为一种负担,不能让孩子背上“感恩包袱”。
感恩教育确实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中启航,不少“感恩事件”,也暴露出学生对感恩的困惑、迷茫及学校感恩教育的偏轨与陈旧。有人说:“感恩”实质上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然、人类的给予和创造所感受到的深深的感激意识。唯有健康的感恩教育,才能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这就不是一份“亲情账单”所能承载的。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也是未来感恩的“主人”。因此,感恩教育,需要健康有效的载体,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据媒体报道,“学习、生活、医疗、交通……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完成学业,要花费父母多少钱?”重庆市树人凤天小学老师近日为三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填写一份“亲情账单”,“人均54万元”的调查结果让学生和家长感到震撼。(工人日报)
请“中国妈妈”多给孩子一点自由
“中国妈妈”为何喜欢对孩子说“不”?笔者接触过很多母亲,她们含辛茹苦抚养孩子,但有一个通病是要规定、安排孩子的一切,生活要安排好,人生要安排好,这些母亲认为,这样是为孩子将来着想,孩子沿着大人规划的道路能少走弯路。
其实,父母也许并不知道,孩子想做面包师,把太阳画成别的颜色,这些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是他们主动思考的产物,对此,家长不应该一味打压,而要鼓励加引导。管得太多太死,可能会让孩子接触生活的“触角”又缩回去,爱思考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有创意的孩子不敢天马行空。如此这般,创新型人才怎么可能产生?
培育孩子如同用黏土制造瓷器,孩子从小就能形成他一生的雏形。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瓷器”形成什么样的雏形。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瓷器”也会变得灵动起来。不久的将来,“中国妈妈”没准能成为智慧母亲的代名词。
最近,一篇题为《“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说,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孩子有什么想法,“中国妈妈”大都爱说“不”。(解放日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